運動損傷是指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出現的骨骼或肌肉關節受損,在日常的運動特別是一些激烈的運動中,運動損傷更為常見。因此,了解常見的運動損傷,及時做出保護措施,能夠盡量降低運動員所受到的傷害,保護運動員順利康復。那么,常見的運動損傷有哪些,要怎么處理?
一、運動損傷的分類
1、按照受傷組織進行分類,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⑴軟組織損傷:此類損傷占55.66%,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表現,如扭傷、崴傷、擦傷等。
⑵骨與關節損傷:這種損傷常見于較激烈的運動中,如籃球、足球、拳擊等等。常見的運動損傷表現為脫臼、骨折。
⑶末端病:此類損傷大多因過度使用引起,創傷的好發部位與運動技術動作對某一部位的特殊要求密切有關。如:羽毛球。網球運動員長期反手擊球引起的肱骨外上髁炎;跳高、籃球運動員因反復起跳所致的髕尖末端病等
⑷神經損傷:拳擊運動員因大腦反復被擊,導致日后腦功能損害即“拳擊腦”;跳水運動員的腦挫裂傷等。
2、按損傷輕重分程度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⑴輕度:指損傷后并不影響后續運動,傷者仍能活動自如,如擦傷。
⑵中度:喪失運動能力24小時以上,受傷后一般1到2周內不能再進行同一體育運動,需要停止或減少患部活動的損傷,如:肌肉拉傷。
⑶重度:傷后較長時間完全不能運動,或需要住院進行治療的損傷,如骨折。
二、運動損傷的處理方式
可能了解過這方面的人會知道RICE(米飯)原則,其實“PRICE”原則就是“米飯”原則的升級版本,它幾乎適用于各類運動損傷后的應急處置,即:
P.R.I.C.E.即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ing)、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保護(Protection)
損傷發生之后,受傷部位機能迅速下降,不能再接受高強度運動的刺激,其必須處于一個良好保護的狀態。拿膝關節損傷舉例,半月板、十字韌帶等部位損傷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停止運動,即使在比賽中也必須退出比賽,根據急性期處理辦法迅速處理,避免損傷情況加劇。
休息(REST)
不少患者在關節或韌帶尚未完全康復前就重返球場,這其實是損傷恢復過程中的一大禁忌。人體雖然有自我修復的功能,但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尚未痊愈之前的每一次劇烈運動都可能是造成更加嚴重的不可逆損傷。
運動終止后的休息制動不僅可以幫你恢復狀態,還可以控制腫脹和炎癥,把出血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關節損傷的,可以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處置過的患部固定住,減少不必要的運動帶來的二次刺激,大大降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
冷敷 (ICE)
冷敷在應急處置過程中是效果最為明顯的一項工作。因為冷敷既可以減輕疼痛和痙攣,減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時又可以減少機體組織壞疽的產生,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將運動損傷帶來的系列反應降到最低程度,同時,肌肉、關節等所產生的腫脹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冷敷延緩血液流動速度,促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控制損傷造成的出血向患部流動。
加壓(COMPRESSION)
在幾乎所有的急性損傷中都采用加壓包扎的方法,壓迫可以使傷害區域的腫脹減小,減緩內部出血與淤血,同時加快體液吸收,防止滲出的體液侵入組織內部。
關于包扎壓迫的方法,可以彈性繃帶包扎于受傷部位,例如:足、踝、膝、大腿、手或手腕等部位,包扎時,從傷處幾寸之下開始往上包,大約以一半左右做螺旋狀重疊,以平均而加點壓力的方式逐漸包上,但經傷處則應較松些。
這里再給大家安利一個竅門,可以將浸了水的彈力繃帶放進冰箱冷凍室,待冷凍后進行包扎,這樣可同時起到冷敷和加壓的作用,事半功倍。
抬高(ELEVATION)
抬高這個動作就是把損傷部位抬高至比心臟高的位置。從效果上來說,與冷敷、加壓包扎一樣,抬高對于減緩患部內出血也是非常有作用的。一方面可以減少流向損傷部位的血液減及來自體液的壓力以促進靜脈的回流,另一方面,患部的腫脹也會因此而得到相應的減輕。
以上就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運動損傷后的5點“萬能公式”。此外,在這里也特別提醒大家,雖然“PRICE”是運動損傷恢復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是對于傷病情況非常嚴重,急需就醫的患者來說,傷后第一時間仍應盡快前往醫院進行急性期的處理,以防損傷因未得到及時治療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期哦。(摘自-資源學院體委會)